2015《審計》選擇題易考點: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
【東奧小編】現階段進入2015年注會強化提高沖刺備考期,為幫助考生們在最后階段提高備考效率,我們根據201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大綱為考生們總結了《審計》科目的選擇題、簡答題和綜合題易考點,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2015《審計》選擇題易考點: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
本考點能力等級:
能力等級1——知識理解能力
考生應當理解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所需專業(yè)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相關概念。
本知識點屬于《審計》科目第四章審計抽樣第一節(jié)審計抽樣的內容。
選擇題易考點: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
抽樣風險
(一)抽樣風險的定義
抽樣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樣本得出的結論,可能不同于如果對整個總體實施與樣本相同的審計程序得出的結論的風險。
(二)控制測試的抽樣風險
【提示】如果討論控制測試的抽樣風險,需要首先建立“控制測試”概念。
控制測試(2015年教材P168,8.3),是指用于評價內部控制在防止或發(fā)現并糾正認定層次重大錯報方面的運行有效性的審計程序。
在控制測試中,有兩種典型的抽樣風險,即信賴過度風險和信賴不足風險。
1.信賴過度風險
信賴過度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推斷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實際有效性的風險。
【解讀】
如果僅僅從字面看“信賴過度風險”的概念,很可能不足以“應對”本知識點的考試要求,因此,我們結合審計實務來詳細說明“信賴過度風險”在實際運用時的表達方式:
注冊會計師在控制測試時,如果在100個樣本項目中發(fā)現2個偏差,則樣本偏差率為2%,從而估計總體偏差率為2%(樣本偏差率是對總體偏差率的最佳估計)。
假設可容忍偏差率為7%,在這種情況下,推斷的總體偏差率(2%)低于可容忍偏差率(7%),因此,注冊會計師根據抽樣的結果得出了“控制運行有效”的結論。
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假設實際偏差率為10%(高于可容忍偏差率7%),此時注冊會計師應該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無效,但是,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抽樣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有效,這就是“信賴過度風險”產生的基本邏輯。
“信賴過度風險”可能會使注冊會計師不適當地減少從實質性程序中獲取的審計證據,影響審計效果。
2.信賴不足風險
信賴不足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推斷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實際有效性的風險。
【解讀】
注冊會計師在控制測試時,如果在100個樣本項目中發(fā)現8個偏差,則樣本偏差率為8%,從而估計總體偏差率為8%(樣本偏差率是對總體偏差率的最佳估計)。
假設可容忍偏差率為7%,在這種情況下,推斷的總體偏差率(8%)高于可容忍偏差率(7%),因此,注冊會計師根據抽樣的結果得出了“控制運行無效”的結論。
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假設實際偏差率為4%(低于可容忍偏差率7%),此時注冊會計師應該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有效,但是,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抽樣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無效,這就是“信賴不足風險”產生的基本邏輯。
“信賴不足風險”可能會使注冊會計師增加不必要的實質性程序,影響審計效率。
(三)細節(jié)測試的抽樣風險
【提示】細節(jié)測試(2015年教材P177,8.4),是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測試,目的在于直接識別財務報表認定是否存在錯報。
細節(jié)測試被用于獲取與某些認定相關的審計證據,如存在或發(fā)生、計價和分攤、準確性認定等。
在細節(jié)測試中的抽樣風險有兩種典型的類型,即誤受風險和誤拒風險。
1.誤受風險
(1)誤受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推斷某一重大錯報不存在而實際上存在的風險。
(2)注冊會計師通常會停止對該賬面金額繼續(xù)進行測試,并根據樣本結果得出賬面金額無重大錯報的結論,從而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發(fā)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影響審計效果。
2.誤拒風險
(1)誤拒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推斷某一重大錯報存在而實際上不存在的風險。
(2)注冊會計師會擴大細節(jié)測試的范圍并考慮獲取其他審計證據,最終注冊會計師會得出恰當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效率可能降低。
(四)抽樣風險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
審計測試的種類 |
影響審計效率 |
影響審計效果 |
|
控制測試 |
信賴不足風險 |
信賴過度風險 |
|
細節(jié)測試 |
誤拒風險 |
誤受風險 |
【解讀】
根據上表,如果在實施控制測試時,注冊會計師推斷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實際有效性(“信賴過度風險”),或在實施細節(jié)測試時,注冊會計師推斷某一重大錯報不存在而實際上存在(“誤受風險”),注冊會計師最需要關注的是“信賴過度風險”和“誤受風險”,這兩類抽樣風險通常會使注冊會計師得出錯誤的結論,發(fā)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影響審計效果。
與此同時,在實施控制測試時,注冊會計師推斷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實際有效性(“信賴不足風險”),或在實施細節(jié)測試時,注冊會計師推斷某一重大錯報存在而實際上不存在(“誤拒風險”),這兩類抽樣風險通常導致注冊會計師實施額外的工作,影響審計效率。
(五)降低抽樣風險的對策
無論是控制測試還是細節(jié)測試,注冊會計師都可以通過擴大樣本規(guī)模降低抽樣風險。
【解讀】如果對總體中的所有項目都實施檢查,就不存在抽樣風險。此時審計風險完全由非抽樣風險產生。
非抽樣風險
(一)非抽樣風險的含義
非抽樣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由于任何與抽樣風險無關的原因而得出錯誤結論的風險。
【解讀】
非抽樣風險是“抽樣風險”的相對概念。也就是說,針對“抽樣風險”,另一個對應的概念是“非抽樣風險”。
抽樣風險是因為選取和測試樣本時樣本規(guī)模低于百分之百的因素導致,而非抽樣風險與樣本規(guī)模沒有關系。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考生朋友在學習“非抽樣風險”時常常將其與“檢查風險”進行比較,甚至為了得出某種結論而不斷發(fā)問“非抽樣風險是不是檢查風險?”等問題。
事實上,“非抽樣風險”和“檢查風險”是在完全不同審計環(huán)境中的不同概念。
當我們討論“檢查風險”時,對應的概念是“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不是“非抽樣風險”。
(二)可能導致非抽樣風險的原因
1.注冊會計師選擇的總體不適合于測試目標。例如,確認應收賬款的漏記(完整性認定存在錯報)卻把應收賬款明細賬作為總體。
2.注冊會計師未能適當地定義控制偏差或錯報,導致注冊會計師未能發(fā)現樣本中存在的偏差或錯報。例如,注冊會計師在測試現金支付授權控制的有效性時,未將簽字人未得到適當授權的情況界定為控制偏差。
3.注冊會計師選擇了不適于實現特定目標的審計程序。例如,注冊會計師通過實地查看固定資產來證實其所有權。
4.注冊會計師未能適當地評價審計發(fā)現的情況。例如,注冊會計師錯誤解讀審計證據可能導致沒有發(fā)現誤差。注冊會計師對所發(fā)現誤差的重要性的判斷有誤,從而忽略了性質十分重要的誤差,也可能導致得出不恰當的結論。
5.其他原因。
(三)非抽樣風險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非抽樣風險對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影響。
(四)降低非抽樣風險的審計思路
通過采取適當的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對審計工作進行適當的指導、監(jiān)督和復核,以及對注冊會計師實務的適當改進,可以將非抽樣風險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仔細設計其審計程序盡量降低非抽樣風險。
責任編輯:roroao
- 上一篇文章: 2015《審計》選擇題易考點:審計抽樣的定義
- 下一篇文章: 2015《審計》選擇題易考點:統(tǒng)計抽樣和非統(tǒng)計抽樣
東奧首頁












津公網安備1201020200075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