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樣態(tài)_25年涉稅服務相關法律基礎知識點
在備考稅務師考試中,大家要相信只有努力學習,成績一定會有質的飛躍。下文為《涉稅服務相關法律》科目基礎階段的基礎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每日打卡學習,鞏固記憶!

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樣態(tài)(掌握)
1.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一般成立要件 | 意思表示 | 單方法律行為 | 當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民事法律行為成立 |
雙方或多方法律行為 | 雙方或者多方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民事法律行為成立 | ||
特別成立要件 | 要物法律行為 | 標的物交付,如保管合同、定金合同 | |
要式法律行為 | 書面或者公證形式的制作,如抵押合同須以書面形式 | ||
2.意思表示的概念與構成要素
概念 | 民事主體將欲產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的內心意思,通過適當方式的對外表示 | |
構成要素 | 主觀要素 | 行為意思、表示意識、效果意思 |
客觀要素 | 表示行為 | |
3.意思表示生效的時間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 對話方式 | 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了解生效主義) | ||
非對話方式 | 數(shù)據(jù)電文 | 當事人對采用數(shù)據(jù)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 ||
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tǒng)接收數(shù)據(jù)電文 | 該數(shù)據(jù)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tǒng)時生效 | |||
未指定特定系統(tǒng) | 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shù)據(jù)電文進入其系統(tǒng)時生效 | |||
其他 | 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到達生效主義) | |||
公告方式 | 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fā)布時生效 | |||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 |||
4.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
一般生效要件 |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限于“效力性強制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 |
特別生效要件 | 附停止條件法律行為 | 所附條件成就 |
附始期法律行為 | 所附期限屆至 | |
公示行為 | 采用法定公示方式 | |
效力待定行為 | 第三人同意 | |
遺囑 | 立遺囑人死亡 | |
法律規(guī)定須經(jīng)批準 | 獲得批準 | |
5.完全生效民事法律行為VS尚未完全生效民事法律行為(也稱“待生效民事法律行為”)
一般生效要件 | 特別生效要件 | |
完全生效民事法律行為 | 具備 | 具備 |
尚未完全生效民事法律行為 | 具備 | 存在,且未成就 |
完全生效民事法律行為 | 完全具備法律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的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
尚未完全生效民事法律行為 | (1)該民事法律行為已成立、且具備一般生效要件;但存在法定或約定的特別生效要件,而該特別生效要件尚未成就的民事法律行為 (2)其效力狀態(tài)屬于待生效(非終局的效力狀態(tài),而是過渡性、暫時性效力狀態(tài)) (3)由于具備一般生效要件,因此具有一定拘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撤回、解除或者變更 (4)如特別生效要件確定不能成就,即轉化為“確定不生效民事法律行為” |
6.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情形 |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2)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 (3)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4)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行為,但該強制性規(guī)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5)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 【舉例】①影響政治安全、經(jīng)濟安全、軍事安全等國家安全;②影響社會穩(wěn)定、公平競爭秩序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違背社會公共秩序;③背離社會公德、家庭倫理或者有損人格尊嚴等違背善良風俗等 |
后果 | (1)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自始無效) (2)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
7.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
(1)情形
①基于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動機錯誤不屬于重大誤解)。
②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③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④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⑤一方利用對方處于危困狀態(tài)、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8.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確定不生效的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9.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
情形 | (1)無權處分行為 (2)狹義無權代理(不構成表見代理的無權代理) (3)債務承擔 (4)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有待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法律行為 【解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人民法院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lián)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健康狀況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后果,以及標的、數(shù)量、價款或者報酬等方面認定 |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jīng)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后有效 |
催告 |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
撤銷 | 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解釋】“善意”,是指相對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并不知曉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且對此不具有重大過失 |
所屬章節(jié):第七章 民法總論
注:以上內容選自陳小球老師2025年《涉稅服務相關法律》輕一·基礎細講班授課講義
(本文為東奧會計在線原創(chuàng)文章,僅供考生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津公網(wǎng)安備12010202000755號